醫者的人文情懷 張德明院長的診間與人間思索
由逢甲大學春雨講座教授梁賡義院士召集主辦之「人文與科技大講堂」,繼琉璃工坊藝術總監楊惠姍、基隆社會處處長楊玉欣精彩的演譯人生之歌後,於11月29日邀請行醫40餘年的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蒞校,以「醫見人生」和逢甲大學師生分享其透過醫學視角深入探索人生意義、健康定義以及人際之間的微妙連結。
張德明教授是國際知名風濕病學大師,不僅以卓越的醫學成就揚名國際,亦因其對人生的深刻思索與細膩表達,成為跨領域的文化推廣者。他在演講中以德國哲學家魯道夫·克里斯托夫及不同宗教的人生觀點揭開序幕,並結合自身的人生經驗和從醫病互動中的體悟,鼓勵在場師生人生是如同一幅畫,需要用心去構圖,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。
張教授引用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定義,指出健康不僅是生理無病,更包括心理與社會的安寧。他進一步強調,作為醫師,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術,更須博覽群書,具備人文素養與倫理觀念,以全方位理解病患需求,真正實現「身、心、靈」的整合醫療。
除了頂尖的醫學專業,張院長還練就一顆貼近患者的心,並透過繪畫及個人創作,分享診間百態、人間見聞,在字裡畫間,都展現出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熱情。演講中,張院長展示了幾幅創作,並以一位八旬病患與家屬在診間的對話為例,展現了代際溝通的挑戰與溫情,述說許多患者與家屬因疾病而展現的愛與依賴。他強調,醫學並非冷冰冰的科學,而是一門關懷生命的藝術,並以達文西的「藝術與科學的結合」為例,呼籲醫療工作者既要專業精進,更要洞察人性與社會需求。
張院長也鼓勵在場年輕人「想到就做,永不嫌晚」,並以自己年過40再度求學的經歷,證明勇於嘗試能帶來人生的轉折。他引用美國詩人羅伯特·佛洛斯特的《未選之路》:「我選擇了人煙稀少的那條,而它使得一切因此而不同。」激勵聽眾勇敢面對未知,開拓屬於自己的道路。
張德明教授以豐富的醫學經驗、哲學視角和人文情懷,讓觀眾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,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與醫者的責任。未來,人文與科技大講堂將持續邀請更多像張院長這樣的生命導師,到校和逢甲師生分享,讓更多人受益於這些寶貴的經驗和見解。